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慧基”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南北朝
僧伽跋摩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众铠。
天竺人也。
少弃家。
清俊有律学
尤精杂心。
元嘉十年
建邺
道俗争崇尚。
号三藏
居平陆寺。
沙门慧观
增脩寺塔。
狮子国比丘尼铁萨罗至。
为影福寺尼慧果净音等受戒法。
祇洹慧义者。
非之。
标宗显法。
理證明允。
于是屈伏。
僧尼受者数百人。
彭城王义康特敬事之。
译杂心及得勒伽分别业报略劝发诸王要偈请圣僧浴文等。
宝云临文。
慧观笔受
后还西域
僧伽跋摩
此云众铠。
天竺人也。
少而弃俗。
清峻有戒德。
善解三藏尤精杂心。
宋元嘉十年
出自流沙至于京邑
器宇宏肃。
道俗敬异。
咸宗事之。
号曰三藏法师
景平元年
平陆舍宅建刹。
因名平陆寺。
后道场慧观以跋道行纯备。
请住此寺。
崇其供养以表厥德。
共观加塔三层。
今之奉诚是也。
行道讽诵日夜不辍。
僧众归集道化流布。
三藏法师明于戒品。
将为影福寺尼慧果等重受具戒。
是时二众未备。
三藏迁化。
俄而师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至都。
众乃共请跋为师继轨三藏
祇洹慧义擅步京邑
谓为矫异执志不同。
亲与跋拒论翻覆。
标宗显法理證明允。
既德有所归。
遂回刚靡然推服。
令弟子慧基等服膺供事。
僧尼受者数百许人。
彭城王义康
崇其戒范。
广设斋供。
四众殷盛倾于京邑
慧观等以跋妙解杂心讽诵通利。
三藏虽译未及缮写。
即以其年九月
长干寺招集学士
更请出焉。
宝云译语。
笔受
考覈研校一周乃讫。
续出得勒伽分别业报略劝发诸王要偈及请圣僧浴文等。
游化为志不滞一方。
既传经事讫辞还本国。
众咸祈止莫之能留。
元嘉十九年
西域贾人舶还外国。
不详其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柔南朝宋 432 — 49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陶氏
丹阳人
幼耿介。
有出尘志。
九年为沙门弘称弟子。
落发。
研究大小乘经论。
年二十。
即登讲席。
一时名公卿等。
争师事之。
去游禹穴
慧基同夏
白山灵鹫寺
齐大祖建寺。
徵至京师
定林寺
文惠文宣二王。
日夕问道。
延兴元年春没。
寿六十。
剋意求生安养
至是果见殊祥云。
僧柔
姓陶
丹阳人
少而耿洁。
便有出尘之操。
年九岁随叔游学。
家世贫过藜藿不充。
而笃志弥坚履穷无改。
后出家为弘称弟子。
称姓吕。
洛阳临渭人
学通经论声誉早彰。
伏膺已后。
便精勤戒品委曲禅慧。
方等众经大小诸部。
皆彻鉴玄源洞尽宗要。
年过弱冠便登讲席。
一代名宾并投身北面。
后东游禹穴慧基法师
招停城傍一夏讲论。
后入剡白山灵鹫寺
未至之夜。
沙门僧绪梦见神人。
朱旗素甲满山而出。
绪问其故。
答云。
法师当入故出奉迎。
明旦待人。
果是至。
既而扫饰山门有终焉之志。
敷经遵学有士如林。
齐太祖创业之始及世祖袭图之日。
皆建立招提。
傍求义士。
耆素有闻。
故徵书岁及。
文宣诸王再三招请。
乃更出京师
止于定林寺
躬为元匠。
四远钦服人神赞美。
文慧文宣
并伏膺入室。
秉德居宗当之弗让。
常誓生安养国。
每至悬车西次。
辄嚬容合掌。
至临亡之日。
体无馀患。
唯语弟子云。
吾应去矣。
仍铺席于地西向虔礼。
奄然而卒。
是岁延兴元年
春秋六十有四。
即葬于山南。
沙门僧祐少长山栖。
同止岁久。
亟挹道心预闻法味。
为立碑墓所。
东莞刘协制文。
有弟子僧绍。
亦贞正有学业。
钟山山茨精舍又有僧拔慧熙。
皆弱年英迈幼著高名。
并美业未就而相继早卒。
拔撰七玄论。
今行于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行南北朝 435 — 493
本姓支
会稽山阴人
年十三出家。
基法师弟子。
住城傍寺。
每曰。
神仙之道终有迁坠。
玄儒之教不能出俗。
陶莹心神。
开发慧悟。
莫先乎释氏。
乃披经问道。
威仪弘备。
惜寸阴
和上同学僧悝。
擅名东夏
和上影响惠
共弘至教。
山阴人
体度弘泰。
风味宕远。
每曰。
能光益风化。
唯行悝而已。
和上以人间諠动。
乃移住法华寺
自非法事。
足不下山。
永明中
上虞县城山寺。
蔡兴宗所立。
年岁稍久。
风范彫丧。
既阙总领
请和上镇正。
乃拂衣就之。
于是阐扬法教。
开示诱施。
齐齐乌众。
等化之常悦。
念西方。
要期安养
春秋五十九。
永明十一年卒。
又有同学惠通
弟子僧诞(云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超明南朝宋 ? — 498
超明本姓范
钱塘人
父先少为国子生
世奉大法。
幼聪颖雅有志尚。
读五经善文义。
方正有礼内外敬之。
年二十一夫亡寡居。
乡邻求嫂誓而弗许。
因遂出家住崇隐寺。
神理明彻道识清悟。
吴县北张寺有昙整法师道行精苦从受具足。
后往涂山慧基法师
讲说众经便究义旨。
一经于耳退无不记。
三吴士庶内外崇敬。
寻还钱塘移憩齐明寺
年六十馀。
建武五年而卒也。
时又有法藏尼。
亦以学行驰名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昙斐南梁 443 — 518
全梁文·卷七十四
昙斐俗姓王会稽剡人,住法华台寺。
释昙斐
本姓王
会稽剡人
少出家受业于慧基法师
性聪敏素著领牒之称。
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
老庄儒墨颇亦披览。
后东西禀访。
备穷经论之旨。
于乡邑法华台寺。
讲说相仍。
学徒成列。
神情爽发志用清玄。
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
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
席上之风见重当代。
衡阳孝王元简及隐士庐江何胤
皆远挹徽猷招延讲说。
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
并结知音之狎焉。
天监十七年卒于寺。
春秋七十有六。
其制作文辞亦颇见于世。
有誉江东
被敕为十城僧主
符旨适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怀恋德。
同县南岩寺沙门法藏
亦以戒素见称。
憙放救生命兴立图像。
馀姚县有明庆比丘
同时致誉。
本姓郑氏
戒行严洁学业清美。
本师事炎公。
又弘实弟子。
师资三叶并见重东南焉。
论曰。
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
幽寂故心行处断。
无言故言语路绝。
言语路绝。
则有言伤其旨。
心行处断。
则作意失其真。
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
释迦缄默于双树。
将知理致渊寂。
故圣为无言。
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
蠢蠢之徒非教孰启。
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
体冥寂以通神。
借微言以津道。
托形传真。
故曰。
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
言者不真之物。
不获已而陈之。
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
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
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
象驮负而弗穷。
龙宫溢而未尽。
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
知月则废指。
得兔则忘蹄。
经云。
依义莫依语。
此之谓也。
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
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
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
四辩庄严为人广说。
示教利憙其在法师乎。
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
终令般若盛于东川
忘想传乎季末。
爰次竺潜支遁法开等。
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
传化之美功亦亚焉。
中有释道安者。
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
又授业于弟子慧远
惟此三叶世不乏贤。
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
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
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
涌泉犹注。
寔赖伊人。
远公既限以虎溪
师乃更同辇舆。
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
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
四翁赴汉。
用之则行也。
三闾辞楚。
舍之则藏也。
经云。
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
虽一时同辇。
乃为百民致谏。
故能终感应真云显报。
其后荆陕著名。
则以翼遇为言初。
庐山清素。
则以持永为上首。
恒影肇德重关中
生睿畅远领宗建业
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
超进慧基
乃扬浙东之盛。
虽复人世迭隆。
而皆道术悬会。
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
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赞曰。
遗风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释哲 孰振将颓  潜比玉  睿联瑰 鐇斧曲戾  弹沐斜埃  素丝既染 承变方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宠南梁 451 — 5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1—524 【介绍】: 南朝梁僧。
南阳人俗姓冯
十八岁出家,住光兴寺,从昙斌法师学经教。
梁武帝天监中敕命住宣武寺。
帝重其戒行,不呼名而称上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冯姓
海盐人
其先居南阳冠军
少负出俗志。
二亲弗许。
固请之。
乃曰。
婚而后任意。
年十八为纳室。
始半载即弃去。
隶光兴寺落发。
出都居兴皇寺。
道猛昙齐。
学成实论。
日夜勤至。
吴郡张融
周颙书曰。
古人犹留儿女以承族统。
法宠师绝尘如弃涕唾。
若斯之志。
大矣远矣。
后从长乐寺僧周
学杂心毗昙。
庄严寺昙斌历德众部。
采玄析奥。
风神秀举。
齐竟陵王子良
尝于西邸义集。
事委冶城智秀
曰。
当此应对。
卿何如我。
答曰。
先悦后拒。
我不及卿。
诠名定实。
卿不及我。
有惭色。
年三十八。
正胜寺法愿
善樊许术。
四十当死。
亦自览镜。
见面有黑气。
于是尽货其衣钵。
以其资。
并市香灯。
归光兴房。
杜门礼忏。
昼忘食息。
夕不寝寐。
迄四十年。
岁暮之夕。
忽两耳肿痛。
愈加惕厉。
忏达四更。
闻外有声曰。
君死业已尽。
遽开门都无所见。
明日视之。
则黑气消灭。
而耳后之寿骨隆起。
天监七年
诏为僧正
徙居宣武寺。
寺故名天保
上为宣武王脩福。
诏缮饬以待
普通四年
感风疾。
看经礼拜不废。
五年三月十六日终。
春秋七十四。
定林寺 时智果。
管氏吴人
亦居海盐光兴寺。
僧淑。
剡县公车寺。
并善诸经部。
史不详述。
释法宠
姓冯氏
南阳冠军人
后遭世难寓居海盐
少有绝俗之志。
二亲爱而弗许。
执志固请。
乃曰。
须待为汝婚竟随意所欲。
十八纳妻。
经始半年。
舍家服道住光兴寺。
成办法式习学威仪。
其后出都住兴皇寺。
又从道猛昙济学成实论。
二公雅相叹赏。
日夜辛勤不以寒暑动意。
吴郡张融周颙书曰。
古人遗放故留儿女。
法宠法师绝尘如弃唾。
若斯之志大矣远矣。
又从长乐寺僧周学。
通杂心及法胜毗昙。
又从庄严昙斌历听众经。
探玄析奥妙尽深极。
高难所指罕不倒戈。
昔吐蕴藉风神秀举。
齐竟陵王子良
甚加礼遇。
尝于西邸义集选诸名学。
事委治城智秀
而竞者尤多。
曰。
当此应对卿何如我。
答曰。
先悦后拒我不及卿。
诠名定赏卿不及我。
有惭色。
年三十八。
正胜寺法愿道人善通樊许之术。
曰。
君年满四十当死。
无可避处。
唯有祈诚诸佛忏悔先愆。
跳脱或可冀耳。
因引镜验之。
见面有黑气。
于是货卖衣钵资馀。
并市香供。
飞舟东逝。
直至海盐居在光兴。
闭房礼忏杜绝人物。
昼忘食息夜不解衣。
迄年四十。
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痛。
弥生怖懅。
其夜忏礼已达四更。
闻户外有人言曰。
君死业已尽。
遽即开户都无所见。
明晨借问佥言黑气都除。
两耳乃是生骨。
斯实忏荡之基。
功不虚也。
末又从东夏慧基听其讲导。
言论往复旬日之间。
文疑理滞反启其志。
又鼓棹西归住道林寺
开宇临涧敞轩映水。
解帙寻经每自惆怅而不能已。
东昏在位。
多请游于北山
因而移寓天保寺。
天监七年齐隆寺法镜徂殁。
僧正惠超镇之。
敕曰。
法宠法师造次举动不逾律仪。
不侠性欲不事形势。
慈仁恺悌雅有君子之风。
匡政寺庙信得其人矣。
上每义集以礼致之。
其年腊敕常居坐首。
不呼其名号为上座法师
请为家僧。
敕施车牛人力衣服饮食。
四时不绝。
寺本陜小。
帝为宣武王修福。
下敕王人缮改张饰以待焉。
因立名为宣武寺也。
门徒敦厚常百许人。
普通四年忽感风疾不能执捉。
舒经格上昼夜不休。
赴诸法事坐舆讲说。
未疾礼佛常以百拜为限。
后不能起居。
犹于床上依时百过俯仰虔敬。
所忏所愿与本无异。
后疾甚中使参候相望于道。
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
春秋七十四。
皇上伤悼道俗悲恋。
敕葬定林寺墓。
一切凶事天府供给。
舍人主书监视讫事。
复有沙门智果
管氏。
吴人
海盐光兴寺。
清直平简善诸经术。
剡县公车寺沙门僧淑。
捃采众师并为己任。
随问随答思虑周广
虽有徵覈而未尽其要妙。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集南梁 456 — 51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钱氏。
吴兴人
年十八。
弃家入会稽
师事慧基
性质而不华。
精于毗昙。
学者服膺。
天监中卒。
寿六十。
有毗昙疏义十万馀言。
行于世云。
释慧集
本姓钱
吴兴于潜人
年十八于会稽乐林山出家。
仍随慧基法师受业。
为性悫实。
言无华绮。
而学勤昏晓未尝懈息。
后出京止招提寺
复遍历众师融冶异说。
三藏方等并皆综达。
广访大毗婆沙及杂心揵度等。
以相辩校。
故于毗昙一部擅步当时。
凡硕难坚疑并为披释。
海内学宾无不必至。
每一开讲负帙千人。
沙门僧旻法云并名高一代。
亦执卷请益。
今上深相赏接。
天监十四年还至乌程
遘疾而卒。
春秋六十。
著毗昙大义疏十馀万言
盛行于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昙裴南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王氏。
会稽剡人
少弃家。
慧基
洞明方等深经。
善庄老儒墨之书。
游方考究经典疑义。
还乡居法华台寺。
学徒甚盛。
神情秀朗。
辞吐韵胜。
如风行川流。
声华于当时藉甚。
衡阳孝王元简
庐江何胤
皆师事之。
张融周颙并从其游。
天监中卒。
寿七十。
同时有沙门明庆者。
馀姚人
戒行明白。
而蕴藉尤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惠光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慧光
北齐僧。
卢人俗姓杨
少有神慧,年十三从佛陀禅师出家,人号圣沙弥
精律部、《地论》,通南北方言。
参与译场,沟通译主菩提流支、勒那等三家分歧,完成译业。
为《地论》师南道派开创者,又为四分律宗开山祖。
东魏时任国僧都
北齐时,迁邺都,任国统。
年七十卒于邺城大觉寺
有《十地经论疏》、《四分律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定州长庐杨氏。
年十三。
随父入
四月八日
佛陀禅师
受三归戒。
强其父留之曰。
此儿目光外射。
必可教。
因令诵习。
执卷揽文。
若宿授。
是岁夏末即为薙落。
遽复演说所习辞理华赡。
时辈号之圣沙弥
所获利养。
则尽以施人。
壹听之而弗诘。
已而还乡里。
登具使先学律曰。
律为慧基经论所由入也。
苟以经论先之。
必将慢律。
是障道之源已。
自是因循多学律部。
先有道覆律师者。
创开四分制疏。
惟科提举宏纲。
未之闻也既登具之四夏。
讲僧祇听者云合。
然后究经论于辨公。
攻字音于洛邑
著述以代忆持。
而业弘矣。
他日见其所作之文。
召而告之曰。
吾以果向期子今子区区。
方事世谛语言。
仅足为高明法师耳。
对之流涕。
少林寺主职勒那翻译事。
光时获厕其席。
久之诏充国僧都
属岁大旱。
祷雨嵩岳
沾洽。
被诏入邺都
以绥缉功。
转国统。
尔朱世隆举兵北讨乏军兴。
税僧尼以充之。
督责严酷。
谏者斩。
直前诋世隆曰。
若行此。
恐非国家之福。
遂寝一时名贤。
如高傲曹高隆之令孤子儒等。
皆礼敬焉。
冯衮冀士也。
淹贯经史。
以州贡。
观光京师
自以未知释宗
欲候光适值讲。
乃坐听大惬服。
因求隶门下。
不肯去。
后于门下。
大著功行。
号冯居士
光一日乘车。
将坐曹。
才出门。
梁木忽裂。
坐而署事。
块坠于前。
察之亦莫知所从来也。
由是卧疾。
迨四旬而化于邺之大觉寺
寿七十。
平生于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
则疏其奥旨。
于胜鬘遗教温室仁王般若等。
则注释其义又重疏四分律百二十纸。
删定羯磨戒本。
撰玄宗论。
大乘义。
律义章。
仁王七诫。
僧制十八条。
子道道晖等。
云撰律疏九卷。
晖略为七卷。
故谚以为云公头。
晖公尾。
洪理中间著所以。
并存亡不可考。
光之终也。
见天宫来下。
乃曰。
吾愿生安养
生天岂吾愿哉。
天宫遂隐。
释慧光
姓杨氏
定州卢人也。
年十三随父入
四月八日佛陀禅师所从受三归。
异其眼光外射如焰。
深惟必有奇操也。
苦邀留之且令诵经。
执卷览文曾若昔习。
旁通博义穷诸幽理。
兼以剧谈谲诡态新奇。
变动物情时谈逸口。
至夏末度而出家。
所习经诰便为人说。
辞既清靡理亦高华。
时人号之圣沙弥也
因获利养受而还施。
师为掌之寻用复尽。
佛陀曰。
此诚大士之行也。
便纵而不禁。
咨请教诫敬而异之。
然其雅量弘方不拘小节。
赞毁得失声色不渝。
众益器之。
而美其远度。
曰。
沙弥非常人也。
若受大戒宜先听律。
律是慧基
非智不奉。
若初依经论必轻戒网。
邪见灭法障道之元
由是因循多授律检。
先是四分未广宣通。
有道覆律师
创开此部。
制疏六卷。
但是科文。
至于提举宏宗。
无闻于世。
故光之所学惟据口传。
及年登冠肇。
学行略周。
尝闻言不通华发戒便阻。
乃往本乡进受具足。
博听律部随文奉行。
将登讲僧祇律。
初以唱高和寡
词理精玄渐染津流。
未遂听徒云合。
知学功之所致也。
义须广周群部。
乃从辩公参学经论。
听说之美声飏赵都。
后入洛京搜扬新异。
南北音字通贯幽微。
悉为心计之劳。
事须文记。
乃方事纸笔缀述所闻。
兼以意量。
参互销释。
以他日密睹文言。
乃呼而告曰。
吾之度子。
望传果向于心耳。
何乃区区方事世语乎。
今观神器已成。
可为高明法师矣。
道务非子分也。
如何自累。
因而流涕。
佛陀少林寺主。
勒那初译十地。
至后合翻。
事在别传。
光时预沾其席。
以素习方言通其两诤。
取舍由悟纲领存焉。
自此地论流传命章开释。
四分一部草创兹。
其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
并疏其奥旨而弘演导。
然文存风骨颇略章句故千载仰其清规。
众师奉为宗辖矣。
司徒高傲曹仆射高隆之
及朝臣司马令狐子儒等。
齐代名贤重之如圣。
尝遇亢旱。
众以闻
乃就嵩岳池边烧香请雨。
寻即流霔原隰。
民皆利之。
尔朱氏举兵北伐。
徵税僧尼用充军实。
先立严刑。
敢谏者斩。
时光任僧官
顾五众屯塞。
以命直往语世隆曰。
若当行此税。
国事不存。
言既克明事亦遂免。
其感致幽显为若此也。
初在京洛任国僧都
后召入邺绥缉有功。
转为国统。
将终前日。
乘车向曹。
行出寺门。
屋脊自裂即坐判事。
块落笔前寻视无从。
知及终相。
因斯乖悆。
四旬有馀。
奄化于邺城大觉寺
春秋七十矣。
常愿生佛境。
而不定方隅。
及气将欲绝。
大见天宫来下。
遂乃投诚安养
溘从斯卒。
立志贞静坚存戒业。
动止安详衣裳附帖。
昼夜存道。
财无盈尺之贮。
涤除便秽。
誓以报尽为期。
偏重行宗四仪无妄。
其法洁己独立。
七众深崇其操。
自正道东指。
弘匠于世。
则以道安为言初。
缁素革风广位声教。
慧光抑其次矣。
凡所撰胜鬘遗教温室仁王般若等。
皆有注释。
又再造四分律疏百二十纸。
后代引之为义节。
并羯磨戒本咸加删定。
被于法侣今咸诵之。
又著玄宗论大乘义律义章仁王七诫及僧制十八条。
并文旨清肃见重时世。
学士道云。
早依师禀。
奉光遗令专弘律部。
造疏九卷为众所先。
成匠极多流衍弥远。
加以威容严肃动止有仪。
谈吐慈和言行相检。
门人道晖者。
连衡云席。
情智傲岸不守方隅。
略云所制以为七卷。
间以意会。
揵度推焉。
故谚云。
云公头。
晖公尾。
洪理中间著。
所以是也。
并存亡有绪嘉绩莫寻。
可为悲哉。
时光诸学士翘颖如林。
众所推仰者十人。
拣选行解入室惟九。
有儒生凭衮。
乃将入数中。
衮本冀人
通解经史。
被贡入台用拟观国。
私自惟曰。
玄素两教颇曾怀抱。
至于释宗生未信重。
试往候欲论名理。
正值上讲因而就听。
瞩其威容聆其清辩。
文句所指遣滞为先。
即坐尽虔伤闻其晚。
顿足稽颡毕命归依。
然攻击病源。
深明要害。
我为有本。
偏所长驱。
每有名胜道俗。
来资法药。
衮随病立治。
信者衔泣。
故其言曰。
诸行者不得信此。
无明昏心觅长觅短。
听经学问严饰我心。
须识诈贼觅他道恶。
不求其长则吾我渐歇。
特须分疏勿迷自他。
我过常起炽然法界。
他道少过便即瞋也。
常须看心自臣多过。
若思量者虽在世间。
无有滋味终无欢心。
以未丧我何由有乐。
此心将我上至非想。
还下地狱。
常诱诳我。
如怨家。
如爱奴。
岂可学问长养贼心。
巧作细作。
使觅名利造疽妒也。
故经云。
当为心师不师于心。
八岁能诵百岁不行。
不救急也。
时有私写其言者。
世号捧心论焉
亦有怀本于胸逢境终忘者。
无勤励故耳。
衮在门低头敛气。
常供厨隶日营饭粥。
奉僧既了。
荡涤凝淀温煮自资。
微有香美便留后供。
夜宿灶前取蒿一束。
半以藉背半以坐之。
明相才动粥便以熟。
无问阴晴此事常尔。
午后担食送彼狱囚。
往还所经识者开路。
或至绸人广众。
率先供给。
若水若火若扫若帚。
随其要务莫不预焉。
口随说法初不告倦。
遂卒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